4月6日,由南京出版社出版的《南京工业遗产》这本书也是南京市档案馆编辑的“开启记忆之门”系列丛书的第7本,共有20多万字,并配发上百幅珍贵的历史照片,是一部完整记录南京147年近代工业发展史的书籍。该书作者为徐延平和徐龙梅,父女俩历时2年多时间,探访了我市一个个工业遗址现场,查阅大量档案撰写而成。书中披露的金陵机器制造局由苏州搬迁而来、南京同仁堂药业百年不倒经营诀窍、鲁迅曾在青龙山煤矿下井实习等细节,为读者了解南京市工业发展史打开了一扇新视窗。
南京同仁堂制药厂前身是清康熙8年(1669年)在北京成立的“北京同仁堂京都乐家老铺”。
1926年,祖籍浙江宁波的乐氏第13代传人乐笃周先生,受家族命来到南京创办南京同仁堂制药厂,总部设在中华路31号,分部设在白下路36号。1929年经南京市政府社会局批准正式开业,主要生产中药的膏、丹、丸、散、酒剂等。产品用料地道、上乘,价格也高、全国销售,甚至畅销海外。1955年这家“老字号”被公私合营,更名为“公私合营南京同仁堂国药号股份有限公司”。1956年,“公私合营南京同仁堂国药号股份有限公司”更名为“公私合营南京同仁堂制药厂”。担任《南京工业遗产》一书顾问的著名文博专家、原南京博物院院长梁白泉说:“不管企业名称如何改变,同仁堂始终不变的的是诚信为本的传统,值得今天企业参考和借鉴。”
这家百年老字号祖训就是:炮制虽繁,必不敢省人工,品味虽贵,必不敢减物力。在同仁堂祖训的要求下,南京同仁堂始终秉承诚信待客的理念,坚持做到“三不要”、“三不配”。三不要指原料采购时:药材产地不对,不要;药材颜色不对,不要;有变质、霉烂的,不要。三不配指门市配方时:次货药材,不配;饮片缺味,不配;原药材未经加工净选,不配。
在“三不要”和“三不配”的制药标准下,百年南京同仁堂屹立不倒,药真有实效。因此1996年,南京同仁堂被工信部授予全国第一批“中华老字号”。 2014 年在南京老字号评选中又脱颖而出。百年南京同仁堂以老字号为核心,在传承中创新,在创新中发展,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